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争做思政育人先锋

发布者:党代会发布时间:2018-05-28浏览次数:417

思政育人是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学院党员教师的专业优势,党支部多角度多层面推动党员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扎实推进我校思政育人工作。

多视角学习,着力提高思政教师理论素养,激发思政育人队伍的先锋力量

为了使党支部全体党员教师凝聚思想,贯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发挥党员教师的专业优势,在中央重要会议精神的宣讲上,学院教师担当了学校宣讲团的骨干力量。例如,结合十八届六中全会,除了支部学习,骨干教师还为学校全体中层干部导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十九大,支部除了组织党员集中观看召开实况和精神学习,还组建了十九大精神宣讲团,为各二级学院、学校校级中心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社区、部队等宣讲。此外,支部还组织了党员理论学习和主题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增强了党员教师的自身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例如组织党员学习“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道”、“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一带一路’硕果累累,习近平中国方案之华彩乐章”微型党课。支部还召开了“铭记党史 坚定理想 不忘初心 勇于奉献”为主题的纪念建党96周年座谈会,组织开展“走近陶行知,领悟教育的真谛”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主题党日“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交流会” 组织生活,组织党员参观大型红色主题展览“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举行“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2018年《宪法》修正案学习解读”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多角度结合党中央的重大会议精神和学习精神的活动,老师们的理论素养不断替身,激发了思政育人队伍的先锋力量。

多方法探索,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育人主渠道的实效

党支部鼓励党员教师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丰富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增强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党员教师陈瑞丰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2015年秋季学期,陈瑞丰接触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后,认为可以用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就立即开始实践对分课堂。通过一个学期的艰苦探索,逐步探索出思政课对分教学的基本模式,并已常规化实践5个学期,共覆盖学生1212人。2016年,陈瑞丰开始琢磨怎样让内化吸收更有实效,又把活动聚焦到马克思主义经典阅读,并于2018年春季学期形成规范化的阅读模式。

党支部鼓励党员教师要继续探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探索课堂增加学生自述环节、微课教学、易班教学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兴趣,努力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组成了以党员骨干教师为主的教学团队,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两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程。课程结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特点,党员教师团队撷取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古今科技在诸多领域中的巨大成就,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机的融合,讲好中国故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探索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有效模式,彰显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

多角度创新,倾力打造思政育人第二课堂,发挥德育实践教室的成效

党支部从不同切入点打造特色团队并开展“德育实践教室”活动。党员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了丰富多彩的思政课第二课堂,形成了有规模、有效果、有特色的“德育实践教室”,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情操等多方面得以提升。

“读书会”锤炼理论育人新体验。“经典常谈”读书会每周四晚上进行,由党员教师陆建松、黄伟、张文琴、刘妤和入党积极分子胡欣诣主持。结合现代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大学生亲近中外人文经典,培养持久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红色经典”阅读读书会每周三晚上进行,由党员教师何小刚、刘炳涛、张鑫敏、李彬彬、孙军辉、张旭和教师朱俊艺主持。读书会以史学、传记为主,引导大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一些“红色经典”名著,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通过“红色经典”阅读让大学生们传承革命精神,激扬爱国情怀。

“公益基地社会实践研讨小组”打造实践育人新机制。马秀春、张丹丹、孙秀丽老师着力以实践方式为抓手,依托“大手拉小手、反观自我成长”、“实践育人工作坊”等特色活动,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教师团队包括党员教师和民盟教师,充分发挥了协商、合作的优势。公益基地学生团队的思政课微电影作品《成长进步的实践对分课堂》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学生微电影活动三等奖、上海市一等奖。

“情感交流面对面”,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本着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更好地提高全方位育人的实效性,加深师生之间相互了解,也为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了主题为党员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面对面的活动。

党员教师还通过“社会热点面对面”活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开设“人文沙龙系列”,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